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。暮春的广西贺州市,正以一场润物无声的金融实践,为小微企业的成长注入澎湃动力。
2024年10月以来,贺州市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题,以机制革新、服务提质、金融生态优化为支点,撬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。截至今年4月中旬,贺州全市累计为小微企业授信超167亿元,放贷逾119亿元,惠及企业超3700户次,金融活水激荡出“千帆竞发”的小微经济图景。
机制革新:织密服务网络
小微企业融资难,难在信息壁垒与流程梗阻。贺州市组建市、区县两级工作专班,落实人员场地,完成挂牌,形成了全面覆盖、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。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全面开展,强化政策宣传,摸排融资需求,精准破解难题,提升服务质效。八步区迅速行动,3个月内走访小微企业1.2万余家,授信90亿元,放贷72.6亿元;平桂区、钟山县等推行“清单联审”模式,市场监管、法院等部门联合把关,实现风险与效率的平衡。
在贺州,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不是“坐而论道”,而是“起而行之”。昭平县通过“政银企”三方座谈现场解决融资堵点;富川瑶族自治县由常务副县长挂帅,组织多部门走访3296家小微企业,授信金额突破27亿元,以“全覆盖”走访织就普惠金融网。
金融机构也主动融入地方大局。贺州金融监管分局大力组织协调,积极争取惠企政策,持续做好指导工作。中国工商银行贺州分行组建专项工作组,深入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对接需求,新储备客户5户,拟贷款金额1700万元;贺州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作为,促成银行对企业开辟绿色通道,简化建筑业小微企业贷款流程,促成多笔融资落地。
科技赋能:治愈流程沉疴
“缺乏抵押物”、“财务数据不规范”等困境,曾是横亘在小微企业面前的融资“高山”。贺州市以科技为梯,攀越融资障碍。建设银行贺州分行打通税务、烟草等外部数据链,推出“小微快贷”“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”“云税贷”“商户云贷”“跨境快贷”等线上产品,企业主通过手机即可完成“扫码申贷、秒批到账”,累计放贷超2.5亿元;桂林银行贺州分行打造“商圈敏捷贷”,为周边5公里内的小微客户提供“零距离”服务,贷款余额达2.25亿元,惠及商户超千户。
创新案例折射出的,是服务的智慧。广西东融电子信息产业园(钟山)一从事线束及数据线制造的小微企业因抵押物不足一度融资无门,当地建设银行通过“银税直连”平台调取企业纳税数据,量身定制200万元信用贷款方案,助其扩建生产线,企业在发展存亡关键时刻获得新的发展;北部湾银行针对碳酸钙产业推出“碳酸钙粉体贷”等产业服务方案,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政银协作更延伸至服务末端——去年,贺州市市场监管局在银行网点设立“登记服务点”,企业注册与融资申请“一窗通办”,惠及2276家市场主体。
“过去贷款像‘闯关’,现在像‘点餐’。”科技赋能的融资通道,让贺州小微企业主纷纷赞叹。农业银行钟山支行通过实地核查订单、水电数据,为贺州中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追加股东担保方案,5日内完成1000万元贷款审批;去年,贺州市科技局推动“科创贷”规模增至12.97亿元,并引入保险机构为科技企业风险“托底”,筑牢创新根基。
金融生态优化:厚植发展根基
金融活水,既要解一时之困,更需谋长远之计。贺州市聚焦长效机制,推动服务从“救急”转向“培育”。去年,贺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金融机构推出“桂惠贷—‘三农’贷”,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贷2.54亿元,新增带动41户企业建档获贷;邮政储蓄银行贺州分行对推荐清单客户“优先受理、限时审批”,从去年10月中以来,累计向185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授信超5.2亿元,累计放款逾4.8亿元,其中无还本续贷1.7亿元,信用贷款5576万元,累放贷款年化利率3.34%,切实降低融资成本。
地方金融机构展现担当。富川农商行将2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审批权下放至网点,最快1个工作日放款,从去年10月中旬至今,续贷金额达1.64亿元;钟山县工商联建立“工商联+金融机构+企业”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长效合作机制,打造“商会+企业+银行”合作新模式等方式推动金融服务直达商会、企业,实现商会、企业、银行三方互利共赢,发力助企纾困解难。
在贺州,小微企业的获得感,成为检验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。眼下,贺州市正深化对企服务,筹建全域数据共享平台,推动政策宣传直达企业。贺州市科学技术局与保险公司签订战略协议,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,为企业创新“保驾护航”;贺州市农业农村局推动设施农业贷款项目入库,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。
小微企业的桨,正撑起实体经济的船。贺州用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,托举起千万家小微企业的远航之梦。当政策暖意化作车间机器的轰鸣,当服务纽带连接起银企信任的桥梁,一幅“金融润实业、小微活全局”的画卷,正从纸上蓝图变为脚下实景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